李妍:心路

稿件来源:本站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8/12/26 11:09:55
0


             李妍:郑州电视台都市生活频道副总监、郑州政协文史馆负责人,民建郑州市委委员

      如果要让我说改革开放40年来变化最大的是什么?我会说是“路”。 
      作为70后出生的一代,大多都有在县城生活的经历,当年父亲大学毕业分配到青海,支援大西北建设,远离河南老家,和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年轻人,一同落户到了祁连山下湟水谷地。清澈婉丽的湟水,欢快悠扬的“花儿”,骑着高头大马的藏民,混有各种香料的馄锅,伴随我着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 
      我常常登到山顶,看着通往远方的路,心里想象着外面的世界该是什么样?幻想在这片农耕和游牧碰撞融合的土地上,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们是否也曾像我一样登高望远,看着这些盘根错节的路,心生无限感慨呢!而历代的边塞诗人用文字诉说着这片土地人们的悲欢和聚散,远古的诗意至今浸润着这绵延的山脉和小路。我想这些路连接的不止是高耸的山峰,也连接着人们的期盼与梦想。 
      记得小时最盼望着父亲从外地出差回来,给我们讲诉各种各样的奇闻趣事,他的言语往往都会让我面前犹如一幅幅画卷闪过。而每每载满丰盛物品的卡车,通过伸向远方的路满载而归时,都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什么四川的柑橘、青岛的鱼片、上海的吐司面包…那一刹那间,仿佛人间的美好都在那满满的车里。 
      在我记忆深处,第一次回老家探亲的情景,对我来说印象深刻,那时要先乘坐着俗称为“大轿子”的汽车,沿着蜿蜒的小路到达县城火车站,然后再坐两天一夜的绿皮火车来到郑州,之后再转乘长途汽车坐半天到达县城,觅了小吉普车,才能回到豫东老家。回到家时已是深夜时分,回家的路途如此不易,可父亲却依旧乐观的说,这已经很好了,他上学时全是泥路,路面崎岖不平,又没有什么交通工具,要步行几个村子才能到学校,更不用说去趟县城了。当奶奶把冒着热气刚出笼的馒头端上桌,满桌的饭菜香气飘散在院子里,那就是父亲最亲切最熟悉的味道,全家老少聚在一起,围坐在枣树下,这便是家的样子。 
      回家的路虽然漫长,但他是通往心灵的驿站,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个微笑、一滴眼泪都牵动着游子对故乡的眷恋和乡愁。 
      新时代前进的号角,让脚下的路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广、越来越好。多少人走出大山、告别贫穷,走在圆梦的路上,回家的路途不再遥远,四通八达的路带我们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一带一路”的提出更是给我们规划出了美好蓝图。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道路的变迁是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特征,他记录着历史在当下的样子,承载着人们共同的记忆,安抚灵魂,点燃思想。人生会面临很多条路,每条路都有不同的结局,改变着人们的命运,也丰富着人们的想象。一条条路如同一个个沉默不语的老朋友,坚实的踩在脚下,用他们的存在诉说历史的过往。

扫一扫在手机端浏览当前稿件内容
2005-2023© CopyRight 中国民主建国会郑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24698号-1
本网站所有资讯与说明文字均来自本站原创,如需引用,请联系郑州民建办公室,并注明出处"稿件来源:郑州民建"。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北二七路76号郑州市政协主楼6009 电话:0371-67183121 传真:0371-67183122 Email:mjzzswbgs@163.com
建议以1366*768、IE10浏览器、FLASH10.0版本以上为最佳浏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