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保障自给,提高生活,稳定社会-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稿件来源:本站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6/13 11:17:14
0

民建直属二支部    黄振  

时光似箭岁月如梭,穿越将近一个世纪的时光隧道,重回1921年7月1日的历史现场,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她就是中国共产党。  

1840年外国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南大门之后,历经外敌侵略和国内军阀战乱蹂躏的中国和她的人民一直在焦急的探索着拯救国家和人民的途径,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匍匐在血雨腥风、饥寒交迫中人们将希望目光投向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艰巨任务托付给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从未停止过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的努力,从大力发展生产力,到调整生产关系,不断开创着光辉的历程。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以后,随着日军的扩张,对广袤的中国大地开始的大扫荡,不仅毁坏了大批的农田、工厂,掠夺了难以计数的战略、生活物资,也封锁了国外救援的通道。1939年2月,面对日益严峻的物资匮乏,中国共产党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中央军委从从华北调回正在执行保卫边区任务的第120师第359旅,在旅长王震率领下迅速开赴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开始垦荒种田,开展农业生产,兼办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等。经过几年时间的艰苦奋斗,南泥湾的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成为“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江南”。大生产运动,不仅改善了物质生活,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保证了军队的供给,也打破了敌人的封锁,为赢得全国抗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生产经验,培养了一批有干劲、有能力的干部,在大生产运动中表现出来的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也激励了人们的斗志。  

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着帝国主义的敌对和封锁,国内反革命势力的反扑与破坏,加上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的破坏,人民生活更加困窘。中国共产党依然坚定的率领全国人民开展生产自救工作,不仅建立新疆建设兵团开赴遥远而条件艰苦的新疆开展生产,而且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经过几年的努力,不仅有效的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还建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起步。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提高劳动人民的主人公地位,调整落后的生产关系,逐步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之纳入社会主义经济范畴,从此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经济建设的领导核心。直到今天,新疆建设兵团的作用依然闪耀着光芒。  

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过去之后,整个社会千孔百疮一片狼藉,社会及其几乎陷于瘫痪。中国共产党在拨乱反正的同时,着手大力发展经济,开始新的征程。1979年便提出建议在珠海、深圳、厦门、汕头等地设立经济特区,随后又增加港口开放城市,对当地经济的发展给予政策的扶持。在对安徽省凤阳小岗村的考察之后,果断做出在农村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984年10在中共12届三中全会上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从此拉开了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幕。特别是1987年十三大的召开,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正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人民内部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前提下,逐渐淡化政治运动和政治斗争。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人民的科学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1988年,邓小平同志适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发展经济的巨大作用。科教兴国战略也应运而生,尊重教育,尊重教育对经济的发展成为一种风潮。  

从1986年开始,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大力发展乡镇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出现了大繁荣的局面。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与旧有的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开始突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范企业管理,1993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建立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记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东南沿海城市经济发展成绩骄人,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神话,特别是深圳特区的建设,从一个海边小镇一跃成为经济发展、贸易繁荣、金融雄厚的国际化大都市,如同明星一般照耀着南中国。而中西部发展较为缓慢,特别是西边边疆地区发展严重滞后,为缩小地区差异,扭转贫富过分分化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于1999年开始着手西部大开发计划,在人才,资金,政策等各方面支持西部发展,并于2003年开始启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2005年伊始就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今天,历经风雨久经考验的中国共产党正领导人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进。  

岁月的烟尘会将一些历史蒙蔽、覆盖,但任凭时光如何流逝,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光辉历程中领导人民为抵御外辱、改变贫穷落后而开展的经济建设的伟大业绩,则永远刻骨铭心,难以忘记。 

扫一扫在手机端浏览当前稿件内容
2005-2023© CopyRight 中国民主建国会郑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24698号-1
本网站所有资讯与说明文字均来自本站原创,如需引用,请联系郑州民建办公室,并注明出处"稿件来源:郑州民建"。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北二七路76号郑州市政协主楼6009 电话:0371-67183121 传真:0371-67183122 Email:mjzzswbgs@163.com
建议以1366*768、IE10浏览器、FLASH10.0版本以上为最佳浏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