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区文化建设在郑州经济快速发展中亟待加强

稿件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3/16 9:26:49
0
刘相军
      一个伟大的城市,她的人文特色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新兴的、后起的城市可以“跨越”经济增长阶段,但无法“跨越”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塑造。纵观城市的发展历程,没有哪个单纯的经济城市会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永恒的魅力,缺少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很难说是一个健全的适宜于人们生存发展的城市。毋庸置疑,如今城市的发展虽然不断地满足并刺激着人们的物质需求,但精神上、心理上的慰藉和憧憬却在不同程度的失落。究其原因,经济满足的是物质需求,文化是把真、善、美作为最高追求,提供的是生活意义。人们不仅需要便捷的交通、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丰富的物质财富,还需要绚丽多彩的文化。有了文化,城市才有了温度,城市生活才更有内涵,人们对这座城市才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来城市发展将以文化定输赢。
      记得曾经读过一位美国学者撰写的《城市文化》一书。这本在全球产生广泛影响、被西方誉为城市区域规划“圣经”的书中写道:“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储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新文化,这大约就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而文化产业正是这个“容器”的创新孵化基地和集聚扩散中心,是人类社会由粗放式经营、资源消耗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经济时代,向以文化产业为先导的文化经济时代转变的重要标志。欧洲的伦敦、巴黎并不是经济意义上的制造中心,但其巨大的文化产业,不仅使其城市成为世界之都,同时也带动了城市金融、贸易、旅游、运输事业的极大增长。纽约并非知识时代的“硅谷”,但全美十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有四家在纽约,全美四大电视网三家总部在纽约,再加上百老汇一年出品的几十个剧目,这些“软实力”的存在,不仅使纽约成为今天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之一,也成为美国政治、经济、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思想发源地,同时其文化产业还有效地培育了经济的“聚集”效应,促进了城市金融、贸易、服务等经济领域的繁荣。可以说,文化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最有动能的经济“发动机”,创造着惊人的价值。在美国,音像业早已超过航天工业,居出口贸易的第一位;在日本,动画制造是第二大支柱产业,其出口额是钢铁的四倍;在迪斯尼,三个人创造的卡通片的价值,抵得上泰国全年香蕉总产量。
      早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就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预示着文化产业将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产业来推动。为此,郑州市政府积极响应号召,在2007年至2013年连续七年郑州市委、市政府将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设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2013年11月,郑州市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先后下发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文化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基层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中共郑州市委办公厅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郑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2年)》、《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管理工作的规划》、《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以及创建“文化先进乡(镇)、办事处”、“标准文化站”、“示范文化大院”、“示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标准和评比验收标准等规范性文件。
      一、郑州市基层公共文化基本情况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中原腹地,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接黄淮平原,更是我国公、铁、航、信兼具的综合性交通通信枢纽,是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城市,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郑州地处中原文化的中心区域,历史上夏、商、管、郑、韩都曾建都于此,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另外,郑州民风民俗、饮食习惯、姓氏根源等都可以构成有效的历史文化资源。传统上中原人民风淳朴,耿直大方是形成城市特色也必须重视的因素;传统饮食发达、面食精美同样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多个姓氏之源,则是“根”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
      据2015年统计,全市现有市、县(市)区级图书馆13座,图书馆从业人员277人,图书总藏量260.73万册;现有市级群众艺术馆1座,县(市)区文化馆12家,从业人员271人;现有街道和乡镇综合文化站143个,从业人员505人;现有村级文化大院210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560个、行政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2100个。全市共有专职文化队伍9299人,农村行政村各类文化管理员3608人,有盘鼓队、舞龙队、舞狮队、秧歌队、军乐队、健身舞队等业余文艺团队876个,现有文化志愿服务队伍300余支,文化志愿者4万余人,业余文化活动爱好者48万多人。
郑州市郊在建的文化工程也有不少,据我了解在建的就有几项,如2013年底以来,为改变公园分布不均的状况,郑州市拟建设27个区级综合性公园,开启了大规模的综合性公园建设;2015年,华特迪士尼(中国)有限公司与河南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迪士尼决定在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投资建设郑州项目,主要从事迪士尼文化衍生品、动漫、消费品授权及电子商务零售业务。目前,郑州绿博园、郑州方特欢乐世界、方特梦幻王国、方特水上世界等项目已经建成迎客,建业·华谊电影文化小镇、海宁皮革城等14个项目已开工建设。这些都说明了郑州在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二、郑州市区内文化资源少,难以集中表现郑州形象
      1、郑州市民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够。郑州作为新型快速崛起的省会城市,绝大多数人口为外来人口,流动人口比重大,导致市民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够。随着近几年郑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为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兴奋的同时,困扰和疑虑也在悄然滋生。为了解决郑州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与人们内心焦虑不安之间的矛盾,就需要通过政府加大市区文化建设来引导和疏通。
      2、郑州市区内文化资源少,难以集中表现郑州形象。我所认为的城市文化建设一定要结合城市的特点,抓住重点,突出个性,关注人文,能形成独特的接地气的文化产业,使之与城市的总体发展和谐统一,互相促进,最终为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毋容置疑,少林文化作为河南的一个标志已经走向世界,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通过寻根问祖祭拜祖先的形式也使新郑一跃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开封通过宣扬一幅《清明上河图》撬动了整个古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但我们应当看到,这些虽然紧邻郑州,但距离郑州市区还是有相当的距离,大多在30--70余公里之外,资源最丰富的登封距郑州70余公里,新郑距郑州47公里,开封距郑州72公里,郑州市区内文化资源少,难以集中表现郑州形象,这些文化资源难以形成集合优势来集中表现郑州的历史文化形象,也难以让市民有统一的认知和认可。而“绿城”这个形象定位也已经不能满足今时今日郑州的发展需求,郑州如何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兼顾市民对城市文化建设的需求?
      综上所述事实,郑州市区文化建设在郑州经济快速发展中亟待加强,本人综合兄弟城市的良好做法,特提出如下四条加强郑州郑州市区文化建设的建议:
      1、城市建设中保护保留历史文化资源,拒绝千篇一律
这些年,很多被拆迁居民都愿意原地安置,就是源于居民对原美好生活环境的怀念。例如:管城区是郑州市的老城区,是郑州市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体现,在旧城改造中就应该考虑保留一些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及街道。郑州如果老的建筑及街道都没了,新建筑全覆盖了老城区,那还有这个城市的什么历史,还有什么特色。到处高楼林立,旧貌换新颜,似乎是一派新气象,其实文化底蕴很差,千城一面,千楼一面,千街一面,除了趋同,还是趋同,失去城市的固有个性与文化。如果把商城遗址周围的所有老城区全部拆掉,都建成高楼大厦,那商城遗址城墙这条黄色的土堆与整个城市面貌就会显得格格不入,但是如果结合遗址的特色和文化底蕴来完善周边的城区建设,相信绝对会锦上添花,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扫一扫在手机端浏览当前稿件内容
2005-2023© CopyRight 中国民主建国会郑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24698号-1
本网站所有资讯与说明文字均来自本站原创,如需引用,请联系郑州民建办公室,并注明出处"稿件来源:郑州民建"。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北二七路76号郑州市政协主楼6009 电话:0371-67183121 传真:0371-67183122 Email:mjzzswbgs@163.com
建议以1366*768、IE10浏览器、FLASH10.0版本以上为最佳浏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