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几点看法(续)

稿件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9/12/31 15:46:22
0
二、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制定《慈善法》。在现代文明社会,一项事业要想成熟发展,必须有相应完善的法律制度对其给予保障和规范,慈善事业也是如此。这是慈善事业进一步健康长期稳定发展必不可少的制度保障。因此,大力推动《慈善法》的制订,形成一部专门规范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成了我国慈善事业法制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2、大力推动慈善机构的民营化和专业化。钢铁巨头卡内基是美国公认的私人慈善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卡内基认为,不应把财富零零散散地分给大众,而应以设立企业的方式来管理财富。因此,基金会逐渐成为慈善事业的主要运作方式。基金会撑起慈善事业的大梁,所谓慈善基金会,就是“将私人财富用于公共事业的合法社会组织”。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很多公
募基金会都是脱胎于政府部门。公募基金会不过是为了解决退休官员发挥余热的机构。  

目前,有向社会募捐权利的公募基金只有中国红十字总会、宋庆龄基金会等几家。而私人设立公募基金会则面临种种限制,到目前为止,没有批准过一家民间公募基金作为民间公益事业,慈善组织应坚持民办本色,不能将其变为官办事业或政府部门的附属物。  

另外,应降低准入门槛,降低审批条件,降低民间慈善组织的运营成本,给予民间慈善组织的税收优惠,培育民间慈善组织的土壤。在美国,数量庞大的民间慈善组织也培养了大批从事慈善的专业化人员。中国内地目前这种专业服务人才还是很缺的,中国应当加强对慈善专业人员的培养,在参与国际化模式运作中积累经验,从而影响更多人参与。这对于中国慈善事业将来的发展也是一种无形的贡献与推动。   

3、加强对慈善机构的监管,提高公信力。我们可以借鉴英美国家的做法。英国:1860年,英国政府专门成立了“慈善委员会”以监督管理和规范慈善组织的行为。该委员会对慈善组织内部的治理结构、投资行为、财务管理和审计制度等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和标准。为确保慈善组织遵守这些规则,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监督和评估制度。首先,通过法律的形式保证规则的执行。例如,1992年英国颁布了新的慈善法,规定慈善机构的董事会有责任和义务向慈善委员会提交年度报告。无正当理由而未提交年度报告属于违法行为,责任者将被起诉。其次,增强慈善组织的透明度。例如,在英国,任何人都有权获得慈善组织的年度账目和财务报告。最后,加强慈善委员会的稽查权力。   
美国: 首先,是政府监管机构通过立法形式来对慈善组织的信息披露进行管制;这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公开原则”。对于慈善组织来说,信息公开的要求水准不亚于上市公司。与此同时,独立外部审计机构所起到的监管和约束作用也非常突出。他们收集并发布数百家在全国范围内募捐或者开展全国或者全球服务的慈善组织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出具各种审计意见以供社会公众进行分析判断。其次是行业协会通过颁发自律证书或协会公约,或者慈善组织制定的道德原则和行为标准等形式来进行自律性信息公开。即其运营允许外部社会主体参与的程度比较高。  

目前,包括法国、瑞典、新加坡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制定了慈善组织行为准则,或者开始发放慈善组织自律证书并制定政府公约,使得美国的税务局通过三种方式来监督慈善机构的运作:一是慈善机构提供的年度报表,包括年度收支明细账,其付给董事、执行官、骨干雇员和五个收入最高的员工的薪酬等等;二是通过审计慈善机构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三是通过评估对违规的慈善机构给予处罚或罚金,最严厉的处罚莫过于取消一个组织的免税资格。  

我们可以借鉴英美的做法,提高政府的监管力度,运用多种监管方式,使得慈善组织置身于社会的“阳光监督”之下,增强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社会声誉,取得大众的信任  

4、明确慈善事业相关的税收政策,简化免税程序。为慈善事业捐款,等于企业或个人帮助政府承担了部分社会责任。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的最有力手段就是制定明确、优惠的免税政策。而我国目前对于免税问题一是政策比较模糊,二是优惠的额度偏低,三是程序繁琐,无形中打击了人们特别是企业捐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在税法详细规定向慈善机构捐款的捐款者享有扣除相应数额税收的待遇,包括免税、所得税豁免和捐赠减税,以激励人们捐赠。在美国,捐赠一件旧衣服都可以抵税, 美国人捐款减免税极其方便,只需在年底的报税单上附上慈善机构的抵税发票,即可坐等税务局寄来的退税支票。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离不开税制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对慈善机构和民间组织推行捐款抵税和严格监管,将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总之,我们要通过一系列的促进办法,大力培育和发展慈善组织,完善慈善机构网络,强化对慈善机构的监督,增加透明度,强化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完善慈善的税收激励政策,强化民众慈善意识,引导更多的人参与慈善公益事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而使我国的慈善事业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扫一扫在手机端浏览当前稿件内容
2005-2023© CopyRight 中国民主建国会郑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24698号-1
本网站所有资讯与说明文字均来自本站原创,如需引用,请联系郑州民建办公室,并注明出处"稿件来源:郑州民建"。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北二七路76号郑州市政协主楼6009 电话:0371-67183121 传真:0371-67183122 Email:mjzzswbgs@163.com
建议以1366*768、IE10浏览器、FLASH10.0版本以上为最佳浏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