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都市区建设中职业教育与就业问题的建议

稿件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7/27 16:47:59
0
民建郑州市委员会
加快大郑州都市区建设,是发挥郑州龙头和核心作用,促进中原经济区形成和中部崛起,打造未来国家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随着郑州宜居教育城、宜居健康城等宜居组团和复合型工业区的建设,郑州周边的县(市)、乡(镇)将逐步被纳入中心城区,随之大量农村劳动力的非农业转移与都市区建设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是中等职业教育初具规模。目前,全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96所(比布局调整前减少了30所),学科建设较为完善,在校生18万余人,其中民办中等职业学校59所,在校生10.8万人,占中职学校在校生的60%。民办高等职业院校10所,在校生9.4万人,占高职在校生的65.3%;二是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地方高职院校15所,在校学生14.4万人;三是职业技能培训广泛。仅2010年全市职业技能培训就达45.8万人次。
近两年,我市职业教育机构加快自身软硬实力的建设,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培训、规范教学行为、更新教学设备,使得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了97%和98%。
二、都市区建设中职业教育与就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建设郑州都市区,是以交通为纽带,以产业为桥梁,按照组团发展、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将我市周边的县(市)、乡(镇)统一纳入中心城区,因此,必然面临着大量劳动力的非农业转移、新型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建设高技能人才匮乏等矛盾的突出暴露,这将对我市的职业教育和就业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1、都市区建设中面临着大量农村劳动力的非农业转移。随着荥阳、新郑、中牟等大量农业生产区纳入中心城区,大量农村人口的非农业转移,对其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均提出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要求。据有关统计表明,我市农村人口中受小学教育的,约占30%,受初中教育的人口数量最多,约占60%,而大专以上的人口比重仅占1%左右。
不可否认,这些“农民工”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绝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技能单一,大多分布在餐饮娱乐、零售服务、建筑等行业。当前,农民工整体素质低下已成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转移,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对农民工、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中需要妥善处理的大事。
2、我市农业生产组织化、信息化程度不高,现代农业观念淡薄。目前,郑州市约有110万个农户,种植信息来源仍然主要靠报刊、电视、广播和口头传播。虽然市、县、区各级政府、各类市场中介组织为科学、教育、技术推广体系搭建了一些信息平台,但是并未有机联结成网,对大量的信息也缺乏分析综合,农民仍然难以便捷地享受到准确有效的信息资源。如今年出现的菜贱伤农事件,主要原因就是菜农对种植状况缺乏有效的信息获取途径。
3、我市新型工业发展快速,高技能人才匮乏问题日益突出。建设郑州都市区,重在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汽车及装备制造、铝及铝制品加工、能源、耐材等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电子信息、物流商贸、文化创意、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加大高科技项目引进力度。
根据市人才交流中心调研预测,到2015年我市各类高级技能人才需求将达50万人以上,特别是机械制造、电子商务、会展服务、动漫设计、城市轨道交通等发展更加迅速。而我市产业发展又存在着先天不足,商业发达,工业基础薄弱,技能型人才特别匮乏。为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4、我市职业教育发展仍受到众多束缚。虽然近几年我市职业教育在招生人数、学生总数以及普及比例等方面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没有大的改变,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多元融资渠道不畅等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更是存在着编制不足、经费不足、场地不足、政策上不能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等问题。同时,职业教育发展自身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如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和就业联系不够紧密。据统计,我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相对较少。这说明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相协调,主要表现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与第二产业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缺乏,特别是随着加工制造、电子、印刷、纺织、金属制品、化学原料、工艺品制造等行业生产的大幅度增长,我市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人才短缺将显得尤为明显。
5、我市就业状况依然不容乐观。我市的高等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本科院校少且竞争力弱,民办高等专科院校虽多,但培养模式与市场人才需求存在脱节,这是导致我市近年企业人才紧缺与“蚁族”并存的关键原因。目前,我市“蚁族”的数量已达10万余人,大多数从事着技术含量低、工资待遇差的工作。
由于近年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2010年我省大中专毕业生有63万人,比前年的51万多出12万人,加上前几年毕业尚未就业的毕业生,总数近70万人,其中普通中专毕业生22万人。郑州市是毕业生选择的首要就业点,我市的就业压力依然十分巨大。因此,面对大学教育储备知识与现实工作存在脱节问题,针对毕业生重新规划职业方向,进行职业培训,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意见和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职业教育的学生群体多为考不上高中的“问题学生”,多数来自农民或者文化低的工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教育氛围不够好,社会对上职高的学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见,需要社会的支持和理解。
同时,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我市农村劳动力素质,推进现代农业生产的关键。建设郑州都市区,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围绕城市需求调整农业结构,以城市发展带动农业增效,用工业的、景观的、生态的理念发展都市农业。
2、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是提高农民工素质,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妥转移,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就业的引导性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组织、多方参与、整体推进的工作布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建立一个组织、法律、政策、投入、师资、资源“六到位”的、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民培训机制,将农民教育培训真正纳入“有领导、有机构、有场地、有内容、有特色、出实效”的正常运行机制中,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
3、加大校企合作深度、拓展校企合作广度。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激发企业把加强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工作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重要措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企业与学校责、权、利更加明确,校企合作更加紧密,切实为郑州都市区建设提供所需人才。要建立校企互动机制,实现优势资源互补。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也要主动适应企业需求,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设施、信息资源、专业人员等优势,积极调整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办学质量。
4、整合资源、面向市场,完善我市职业教育体系。一是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做大我市职业教育规模。要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投融资环境,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在加大职业教育的总体投入的同时,多渠道争取财政、金融、税收、用地等政策扶持力度。要积极鼓励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将民办职业教育纳入全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二是整合资源,提升素质,做优我市职业教育层次。进一步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制定全市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协调发展机制,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新型职教发展模式;三是面向市场,加强引导,做强我市职业教育体系。结合我市都市区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际需求,完善适应我市职业教育超常规发展的招生模式和教学体系。努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形成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公办职业教育与民办职业教育并重,城市职业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并存的职业教育新体系。
扫一扫在手机端浏览当前稿件内容
2005-2023© CopyRight 中国民主建国会郑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24698号-1
本网站所有资讯与说明文字均来自本站原创,如需引用,请联系郑州民建办公室,并注明出处"稿件来源:郑州民建"。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北二七路76号郑州市政协主楼6009 电话:0371-67183121 传真:0371-67183122 Email:mjzzswbgs@163.com
建议以1366*768、IE10浏览器、FLASH10.0版本以上为最佳浏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