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网上公共文化服务提升郑州百姓人文素质(一)

稿件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7/27 16:53:06
0
民建郑州市委员会
网络日新月异的变化在给社会生活带来变革的同时,也给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传播途径和新的理念。网络文化的形成打破了时空的阻隔和地域的限制,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化交流时代。目前,我市网上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滞后于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步伐,还难以满足广大市民对日益方便快捷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加强网上公共文化建设,提高郑州都市区人文素质,是增强我市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郑州市网上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随着我市公共文化单位网站建设的普遍推广,网上公共文化服务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ZZIC的开通,新一任市委市政府领导和部门遍搜网上舆情,实践网上问政和网上督办和监察,给郑州市广大市民带来了新政风。此外还开通了网上活动推介、活动申报等方便快捷的事务处理,提供了电子图书、戏剧等内容较为丰富的文化生活。但是,受到体制、资金等因素的限制,网上公共文化服务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和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上公共文化需求表达不足,表达机制不健全。在世界各国,公共需求表达都是一个难题。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思维的影响,我国的一些政府部门习惯了“自上而下”地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而不是首先考虑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导致网站内容与群众需求不一致,甚至提供了一些不受欢迎的文化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的发展依赖于需求,公共文化的发展也如此。因此,建设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打破老的思维模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弄清楚网上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对象是谁,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然后再有的放矢地进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避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盲目性和低效率。
2、网站建设质量不高,更新缓慢,缺乏互动性,综合服务能力较差。目前,我市各个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网站建设缺乏有效的统一组织和管理。这不仅体现在一些网站的站名、域名不规范,网站的内容设计五花八门,相当一部分文化服务网站信息更新缓慢,缺乏深入链接。网站信息更新不及时、服务功能不齐全、发布的信息时效性差等现象普遍存在。
3、网上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我市文化品牌建设没能实现有机互动。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更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近几年,虽然我市对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十分重视,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一直缺乏有效持久的传播手段。比如郑州市近年以“河南文化精品工程”推出的《风中少林》,虽荣获了中国舞蹈艺术届最高的“荷花奖”金奖等,但这样高质量的文化艺术作品,受演出地域性和直播时域性条件的限制,广大市民很少有接触到的机会。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网上公共文化服务这一途径,增加网络传播形式,则对我市的文化对外推介和市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都将有很大帮助。此外,郑州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名胜古迹,但在全国的文化影响力一直有限。而网络是不受时空和地域限制的,是现代人了解社会,获得新认识的重要途径,这种文化信息网络服务,是最直接,最便利,也是前景最无限的。如3D虚拟数字化美术馆,不用到美术馆,在网上随时都可以得到美术馆的文化服务。因此,促进网上公共文化服务与我市文化品牌建设的有机结合,可以很好地实现两者优势互补。
4、公共文化服务体制不健全、资金投入有限。我市的公共文化总体投入规模过小,与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尽管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络化建设对场地等基础设施要求不高,但如图书的数字化处理、电子期刊的订阅、共享信息平台和虚拟博物馆、艺术馆等初期建设仍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此外,行政管制型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垄断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既使有效的财政投入不足,又限制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
5、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差距大,网络文化服务更有待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我市推进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合村并点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乡镇公共文化阵地建设不足,基础设施匮乏,一些乡镇虽建立了文化站,但受经费短缺的影响,场地不足、基础设施陈旧、设备老化的局面依然存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市城乡互联网覆盖率近年得到迅速提高,但受限于网上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自身能力的影响,大多乡镇网络用户仅仅在网上看看电影、打打游戏,他们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链接到文化网站,有时也找不到所需的文化内容。因此,在目前公共文化整体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完善网上公共文化服务,通过网络形式为广大农民群体提供丰富的文化服务,不失为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一项有效措施。
6、缺乏高素质的网上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和技术人才。文化产业集中体现了先进生产力要求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高度统一,是一个特别需要高素质、高科技人才运作的领域。但长期以来公共文化单位普遍工资少、待遇低,难以吸引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目前,我市公共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状况,不论从水平上还是数量上,与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化发展的要求都很不适应,尽快培养公共文化产业方面的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是我市网上公共文化服务健康发展的关键。
扫一扫在手机端浏览当前稿件内容
2005-2023© CopyRight 中国民主建国会郑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24698号-1
本网站所有资讯与说明文字均来自本站原创,如需引用,请联系郑州民建办公室,并注明出处"稿件来源:郑州民建"。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北二七路76号郑州市政协主楼6009 电话:0371-67183121 传真:0371-67183122 Email:mjzzswbgs@163.com
建议以1366*768、IE10浏览器、FLASH10.0版本以上为最佳浏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