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提高惠农富民水平,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稿件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7/27 10:31:19
0
民建郑州市委员会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现代农业和转移剩余劳动力的有效举措。中原经济区建设,对以我省为主体的中原地区提出了明确的战略定位,即打造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成为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因此,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实现工业、农业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关键之所在,在郑州都市区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我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方针,按照“一化带三化”的要求,通过采用以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合村并点为主的建设模式,有效地加快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仅 2011年全市就启动了126个新农村建设项目。荥阳市在完成郑州市全年安排的23个村庄综合改造的基础上,又启动了59个村的合村并城、并镇、并点、并(社)区的建设项目。其中14个新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财政直接投资1.1亿元,整合各类资金7.5亿元,拉动社会投资100亿元。荥阳市贾峪镇通过将洞林湖周边的洞林寺村、郭岗村、邢村、鹿村、周垌村,以“合村并点”的方式,将原本分布在6.67平方公里区域内、隶属5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的5282户人,整体搬迁住进40万平方米的新村社区。社区内配套建设的卫生服务中心、文化大院、商铺、超市、图书馆、阅览室、篮球场一应俱全。通过新建的长10公里、宽38米的新田大道与市区大道贯通,并开通了公交专线。该新村基础设施的城市化,不但提高了农民的居住和出行条件,也节约了国家有限的土地资源。
二、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后续建设资金不足。虽然我市各级政府建立了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机制,有效地解决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前期硬件资金问题,但由于后期水、电、天然气、暖气以及体育文化设施所需资金依然较为庞大,向群众承诺配套的部分基础设施还不能完全到位,对广大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认识有待提高。农民缺乏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存在等、要、靠的思想。造成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主体“冷”、政府“热”的局面,难免出现“钉子户”和“上访事件”。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进程,同时,对政府形象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新型农村社区公益事业依然滞后。调查显示虽然社区内配有相应的卫生室,但仍存在设备差、医务人员不足等问题,就近能就医、就好医仍较困难。同时,农改居后,进城落户农民与真正市民的社保也仍存在较大差别,就业帮扶、社保补贴、失业救济以及养老待遇等问题还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受到体制制约,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由于建设用地指标严重短缺,审批周期又过长,导致村民安置房无法先期开工建设。项目开发推迟,又受到土地后期升值快,建设成本提高的影响,最终导致被征迁农民的期望值不断增高,加大拆迁安置成本。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支持政策的缺乏,特别是土地、税费缴纳等方面政策的滞后,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瓶颈和关键。
(五)农民就业问题难以有效解决。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生产生活技能不强,市场经济意识相对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应只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问题,更应使产业的发展与人口的集聚同步,促进农民就业途径的多元化,想法设法提高农民的收人。
三、对策与建议
(一)积极引导,充分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应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首要任务。要加大对农村社区化发展意义的宣传力度,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农村社区化发展的积极性。要加大对农村社区化发展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突出抓好对非中心村群众的宣传,使各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促进政策的全面落实。
(二)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与集约使用机制。可采取群众集资、村企联建、开发商投资等多种建设方式。如新密市已形成了几种较有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一是开发带动型。如贾峪镇与河南新田置业有限公司合作,把洞林湖区5个村改建为5个农村新型居住区。二是自我发展型。如崔庙镇郑庄中心村是省级贫困村,通过借助上级扶贫政策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三是异地搬迁型。坚持选最好的点,调最好的地,建最好的房,建设5个南水北调新型农村社区。
(三)以产业为支撑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保证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还在于多元推进产业转型,因地制宜搞好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和现代化,加大规模型,龙头型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力度,不断提高合作组织的惠民效果,吸收农民入社,增强合作意识和凝聚力。同时,应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集聚全村资源、资产、资金,实现村级经济联合发展、多元发展、易地发展。应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村参与发展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高效农业,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四)破解瓶颈制约,打好拆迁和安置攻坚战。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关政策,进一步优化土地征收程序,统一补偿标准。为破解土地周转难题,应提前制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专项规划。抓住搬迁、安置、复垦“三大环节”,缩短挂钩指标利用周期。建议探索和推广以村为经营主体或者控股的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经验,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鼓励农民以宅基地和农村住宅置换城镇商品房,盘活农村庞大的房产资源。
(五)提高富民水平,做好就业帮扶和社会保障大文章。一是继续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被征地农民数量与用地规模挂钩的制度,鼓励企业优先安置失地农民,村改居后的公益性岗位应优先安置本地劳动力。二是全面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通过联社发展、社区联动和一村多社等方式,深化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股份市场化,使农民获得更多的投资性收入。加大规模型,龙头型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力度,不断提高合作组织的惠民效果,吸收农民入社,增强合作意识和凝聚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集聚全村资源、资产、资金,实现村级经济联合发展、多元发展、易地发展。要制定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社保制度,巩固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通过就业帮扶,社保补贴,帮助困难农民参保续保,努力实现“应保尽保”,提高老年农(居)民养老待遇。要抓紧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保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险政策,实现制度框架和管理服务的统一,彻底破除城乡差别。
(六)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构建社区管理新机制。按照发展新市镇、繁荣新街道,建设新社区的思路,积极提升新型社区的规划建设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水、电、汽、暖、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应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对农村新型社区应促使其尽快实现从传统村组管理向社区管理转型。要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合理规划社区用房,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合理配置社区工作人员,建立以财政为主体的经费保障制度,保证社区党组织及居委会专职人员的福利待遇。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完善社区党组织与村党组织沟通联系机制,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建立社区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行社区事务工作准入制度。以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
扫一扫在手机端浏览当前稿件内容
2005-2023© CopyRight 中国民主建国会郑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24698号-1
本网站所有资讯与说明文字均来自本站原创,如需引用,请联系郑州民建办公室,并注明出处"稿件来源:郑州民建"。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北二七路76号郑州市政协主楼6009 电话:0371-67183121 传真:0371-67183122 Email:mjzzswbgs@163.com
建议以1366*768、IE10浏览器、FLASH10.0版本以上为最佳浏览模式。